北門老街

2023-08-19

現今謂為科技城的新竹市,人文薈萃,經濟繁榮,難以想像三百多年前,是一片荒涼,荊棘叢生,鹿兒馳騁,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居住地。明鄭時期臺灣北部發生「番亂」,始開啟新竹地區拓墾的契機。

王世傑,一個被世人淡忘的名字,原籍福建同安,在這場動亂中是運糧官,為鄭軍提供軍糧,因功取得開墾竹塹的權利。他在清初,以竹塹暗街仔為中心,帶領福建同安鄉親興築水圳(也就是日後的隆恩圳),引水灌溉,拓墾農地,由東門街和暗街仔向西北、西南兩個方向發展,建立了數十個聚落。

當年的暗街仔,現今只是一條小巷弄,一不小心就會錯過。若走到東前街36巷,記得抬頭仰望那橫架著的木頭上的解說牌,提醒我們留意此處可是「新竹第一街」呢!

有居民就有信仰,現存的長和宮與城隍廟即是在乾隆年間(1736-1796)興建。寺廟不僅是祈福之處,更是市集群聚的地方。周遭的村民每日用竹籃挑著農林產品入城販售,大街上分布各式各樣的市集,有米市、柴市、炭市、魚市、菜市等,分類相當細緻,可見買賣的交易量。

北門大街輝煌的歷史在清代中後期達到巔峰。竹塹地區的移民數增加,對各類物資的需求逐日提升,吸引一批又一批具商業眼光的福建泉州商人至大街開設店舖。他們透過竹塹港,經營進出口貿易。大大小小的舖戶與商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商業活動日益熱絡。  

這類的商人,一般稱作郊商,他們有的開米行,有的設布店,還有銷售木材,經營茶行、染坊,各有各的商號,例如道光年間的恆吉號、振榮號。竹塹居民需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賺來的錢,除了擴大經營規模,也轉投資於農地,或是栽培孩子經由科舉取得功名、留學海外。多角化的經營策略,力圖使家族勢力深入地方社會。

清末光緒年間(1875-1895),竹塹港與中國各港的直接貿易,更使竹塹城北門大街的商業活動熠熠生輝。可惜,世間沒有永遠的榮景,當改朝換代,臺灣割讓給日本後,北門大街隨著市區改正計畫的施行、行政中心的轉移、汽車運輸的興起、竹塹舊港的沒落等因素,日漸不敵東門商圈,人潮隨之流失。即便如此,北門大街還是有些商行自清代至今仍屹立不搖,頂著百年老店的招牌,吸引南來北往的旅人。

由城隍廟向北走,東門街與中山路的交叉口右手邊,即為百年老店新復珍商行。許多遊客來到新竹,常常不忘帶一盒竹塹餅,而竹塹餅的發明人,正是新復珍創店者吳張煥女士。她原本在城隍廟前賣肉粽,兼賣糕餅,後來生意越來越好,便買下現今的店址,擴大營業。竹塹餅是她苦心研發出來的肉餅,內餡夾有肉粽的豬肉和油蔥,香甜不膩。除了糕餅飄香,新復珍在1980年代也開設電影院,採取多方位的經營策略。

順著北門街,過馬路往前再走幾步,左手方是一排紅磚砌半圓拱廊的大正時期建築。其中,一個白底招牌上,標著大大的三個藍字「老振興」,是清代晚期賣陶瓷五金的店舖,後來轉型為佛具店,從中國批雕刻的佛具來賣。右手邊則是白底紅字的杏春德記中藥行,中藥材也大多由中國進口。

走一遭北門大街,雖然小販絡繹不絕、商行遍布街頭的繁榮景象已成追憶,但在褪色的清水紅磚、斑駁的仿巴洛克式建築,以及現代風格的Art Deco斜紋磁磚之間,依然潛藏著新竹獨特的城市風格與歷史記憶。

總壇教育組

版權所有 2023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