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影像博物館
影像博物館
前身為1933年(昭和8年)建立的「有樂館」,為全台首座有冷氣之歐化劇場,是日本當時展現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1944年盟軍轟炸新竹市區,有樂館屋頂亦遭轟炸,座位全毀,但四週牆面未受損;光復後,重新整修,改為「國民大戲院」,為市營戲院。於1945年11 月1日在此舉行接收儀式,接收日本人在新竹的行政權。1946年2月重新開幕,往後除播放電影外,並舉辦音樂會及入伍徵召等活動,歷歷都為新竹市民留下鮮明的共同生活記憶,也記載著新竹都市發展的歷程。此共同記憶與東門城等建築,融合為新竹市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意義及文化。
80年代後因錄影帶等新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戲院終於經不起市場考驗,於1991年結束營業。1996年在國民戲院舉辦「風城情波」全國文藝季活動,召喚了市民的記憶與情感。1998年進行「國民戲院設置影像博物館及再生利用計畫」規劃設計,除整建國民戲院外,為增加展覽空間,於後方增建四層樓建築物。1999年3月8日開工,2000年5月21日落成啟用,改名為「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民國93年7月改為現名「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或者光盒子」在111年初重新開幕,打造結合影像主題書店、藝文特展、餐酒館的多元藝文空間。目前影博館一樓陳設各式上映中的電影海報及珍貴的碳精棒放映機,並設有光盒子書店,整面的書牆陳列著以「影像」為主軸、精選3000多冊啟發世界各地影像創作者及激發他們靈感的書籍。一樓後側還有由電影評論家王振愷策展的「電影 有樂櫃」常設展,透過典藏品述說過去年代的回憶。影博館二樓的「光盒子餐酒館」(Lightbox Bistro) 店內播放著50、60 年代的爵士樂曲,提供來館或觀影後的民眾一個安靜舒適的氛圍,適合三五好友小酌或分享觀影心得。
高老前人與柳壇主到了新竹之後,因為語言的不通,無法與當地人民溝通,幸好倆人都會說日語,剛好遇上一位會說日語的在地人,隨即向他表達要找住的地方。那位在地人一聽說他們倆人想找間房子住,掩不住興奮地說:「你們找對人了,我的工作正是房屋買賣介紹。跟我來吧,我带你們去看房子!」在地人领頭走在前面,並一面走一面自我介紹說:我叫周春木。
周春木先生带他們走到中正路上法院對面的宿舍。這些宿舍裡,其中有一棟日式房屋,前面有個小庭院,並有一泥牆分隔出裡外。老前人對這棟房子非常滿意,以六兩黃金時價買下它。
找到住的地方後,倆人便開始籌畫生計問題,以及應該如何渡化眾生。高前人和柳壇主一面入境隨俗地討生活,一面暗釣贤良,渡化有緣人求道。周春木先生是他們來新竹後所遇見到的第一個因緣,由於大家的年紀差不多,都是二十來歲的青年人,而且語言也說得通,因此常有往來。
有一天,高前人興高采烈地對柳壇主說:「要不要看電影?我看到有家戲院正在上演一部戲叫做『觀世音菩薩傳』。」柳壇主不解地問道,「看電影?為什麼?」高老前人進一步的提議「我們可以請周先生一起去看,如何?」此時柳壇主明白了,高老前人是想藉著這部和信仰有關的戲,趁機渡周先生求道。藉著這次的契機,高老前人與柳壇主向周先生講道,周先生雖然不了解道義,但他卻提出,「我的媽媽和太太、嫂嫂都有拜佛吃素,或許他們聽得懂」,由於這樣的一個機會,高老前人與柳壇主渡了周先生一家求道,便才有了後來的李忍點傳師及楊鳳點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