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火車站
日明治41年(西元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原新竹車站為簡易木造建築不敷使用而改建,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松崎萬長設計,大正2年(西元1913年)完成車站興建。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曾重修,並增建右側辦公室、會議室和左側列車站房。 新竹火車站為後期文藝復興風格,最大特色為兩段式陡斜高聳屋頂與老虎窗,屋頂上設置一座鐘塔成為都市的地標。車站入口門廊使用兩根酒瓶造型的柱子,為多立克柱式的變體,莊重氣派;車站內,每扇窗戶下都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裝飾,歐風濃厚。此風伴隨著十九世紀末國家主義興起而快速發展,殖民母國積極地移植歷史建築形貌至殖民地以展現統治威權的空間表徵。哥德式鋸齒狀山牆、誇張的拱心石、矮柱極不完整的窗拱處理,凸顯日人企圖透過建造雄偉的辦公建築,作為日本權威象徵及永久統治台灣的意象。
道場歷史
千里道緣結新竹,台灣,位於位於大陸的東南海面。它的東邊濱臨太平洋,西邊隔著台灣海峡與福建省為鄰,是通往國際的海上,交通要道,以及防衛要衝。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初,剛從抗日戰凈中光復的台灣,也是一片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的窘境,那時無論是本地人或是大陸避難來此的外地人,都必須在這塊土地上重新開始,不過由於彼此間語言、文化、思想、行為習慣,都存在著很大的歧異,因此衝突頻起,直到後來相處久了,熟悉之後,隔閡也就日漸消弭於無形。
民國36年恩師尊成道,歸天繳旨後,當時大陸的道場、道務的開展也大受影響。隨著當時的政局等種種原因,民國38年,道場選拔青年才俊向外開荒,當時以高老前人、柳壇主等18位開荒點傳及壇主承師命向海外開荒。自五月離開大陸之後,整整在海上、島上飄盪了一年,經歴了韓國月尾岛(今仁川)的拘禁、船艦上的受辱挨饿,以及在舟山岛做苦力换取三餐達九個月之久,歷經一年才勘勘踏上了台灣這一座島嶼。抵達台灣後,高老前人與柳壇主尋至嘉義找到興毅組線孫正陽前人,在他的幫助下站安頓於柳營果毅後。在一次機會裡高老前人北上與張文運道長見面,高老前人請示希望能夠開荒辦道,應該如何做才好?老道長笑一笑說:「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量天地寛。」老前人頓時豁然開朗說,「喔!後學明白了。」之後高老前人與柳壇主決心另找地方開荒時,張培成老前人、張文運道長皆是慨然拿出錢借給高老前人,當作開荒經費。辭別老前輩後,立即搭乘火車北上,高老前人與柳壇主討論將要開荒的地點,高老前人轉述前輩所說,一貫道在台灣有多個縣都有道場了,唯獨新竹這個地方還未開發,柳壇主一聽到「新竹」,立即興奮的說,「好極了!『新竹』,新發之竹,心空有節,應該會有欣欣向榮,四季不衰的氣勢!走吧,咱們就往新竹去!」。
民國40年,高前人和柳壇主,決定前往新竹開荒後,即背起了簡單的行囊北上,直到擴音器響起:「新竹,新竹站到了,下車的旅客⋯⋯。」倆個人並肩走出老舊的新竹火車站,投入這個既期待又生疏的目的地。從此便開始了安東組線扎根新竹,道脈開始蓬勃發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