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於1748年完成。淡水廳治遲至1756年才完成。是台灣發展史上先建城隍廟再建政府治所唯一的例子。經推算,新竹都城隍廟在1747年農曆2月17日開始起造,次年(1748年)農曆8月16日落成,同年11月29日城隍爺安座。初期依例為縣城隍,顯佑伯。
新竹都城隍廟從建廟至今總共歷經七次整修,最後一次為民國十三年完成者為新竹士紳鄭肇基倡議並捐輸擴大。整個廟體由福州進口石材建成,並由福州延請雕工精雕簷柱石獅神像,神貌詡詡如生。廟埕並加蓋圍牆,後殿則設夫人,大、二少爺及註生娘娘神座。佛祖殿(即法蓮寺)之後進加蓋公會堂(聚會所)一間,光復後(民國49年)則改為彌勒佛殿。此即現今日之新竹都城隍廟全貌。

光 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大陸江西省龍虎山第六十一代嗣漢張天師奏請夜觀天文,以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兩星之間,謂主殃臺灣海島,建請速辦法會。法會選在新竹縣城隍廟舉行。
光緒於是欽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金門」即國家大門之意),並將新竹城隍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成為省級的城隍,同時又親自下旨著全台官民於次年(西元一八九二年),在新竹都城隍廟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二十天(由新竹內公館天師府林汝梅持光緒聖旨遠赴江西龍虎山向張天師請領聖符回台作法會,即俗稱祭天狗法會)。其旨中更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祈求國泰民安,至今年亦屆滿一百多年了。
(「金門保障」墨匾現仍高懸於城隍爺神座之上,至於光緒的聖旨則存放於鐵算盤下之金斗釣籃內,每年城隍爺出巡時才拿出來一次。其正本已經在二次大戰末期散失,現存者為複製之副本)。
總 括的說,台灣廟宇所供奉的神明大部份都標榜是移自中國大陸,但新竹城隍卻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神明。光緒賜匾下旨之舉應有以宗教力量安定民心之實。新竹城隍因緣際會成為全台之都城隍實為歷史背景所致。
中國大陸之廟宇因文化大革命的緣故,都已是有廟無神廟體破敗之相。據說現存京城隍兩座均已無神。都城隍廟包括新竹都城隍廟在內也僅剩五座而已。大陸之城隍廟若有神像均為近年重建者;尤其以廈門都城隍廟為了吸引台胞重建最為積極。故真正延續正溯者唯新竹都城隍而已,此實為台灣人最應珍惜者。
新竹都城隍的威望與靈驗,新竹人有目共賭。而新竹都城隍的分靈已達十幾處,遍及台灣南北。所以新竹都城隍並不是侷限在新竹的神明。台灣的苦難與成長,祂是個主要的見證者。
范、謝將軍 塑像
立於門後左右側,謝將軍左手持木製「火簽」棒,右手搖白羽扇,面蒼白戚眉長髮吐舌,衣帶飄逸,神韻與衣著皺摺細節,皆作的惟妙惟肖,是廟內最高大的塑像;范將軍則身形矮胖,黑面眼突,右手高舉除暴安良木牌,牌上繪有老虎紋樣。
四捕快 塑像
立於三川殿與鐘鼓樓間兩側范謝將軍之後 ,左右各兩尊,身形較范謝將軍矮小,神情姿態各異,喜怒哀樂代表春夏秋冬的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