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門市場
東門市場是1900年由日人和台人合資共同興建的民間市場,後來由官方收回,再度改建成新潮的「新竹市東門消費市場」,成為當時日本政府彰顯政績的重要指標。
戰後國民政府遷台,日治東門市場原有的磚牆木造結構早已不堪使用,市公所決心要新築市場,並於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完工。這時的東門市場可是全台灣最現代化的市場,除了是全台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式的集合市場外,也是全新竹第一座擁有手扶梯的市場。地下一樓、一樓以販賣蔬菜水果、生鮮屠宰,以及生活雜貨為主,二樓則有許多西服、旗袍等高價位服飾店,還有古董藝品展售市集,三樓則販賣高級舶來品,甚至有各式音樂、舞蹈教室和畫室。那時到新潮的東門市場走走,可是新竹人的流行指標,不亞於現在的巨城。
隨著都市發展,東門地區可是越發熱鬧,商家擴散至好幾條街道,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街道所販賣的商品有些許改變。特別是東前街,戰後成為一條服飾及金飾店聚集的街道,取代了北門商圈原本蓬勃的金銀首飾業。有趣的是,與東門市場平行的大同路,新開了不少販賣玩具和南北雜貨的店家。新竹州廳至火車站的中正路上,多了不少麵包店、鞋店、燈飾和餐飲店,這可能與台灣人生活日漸西化有關。東門街則以販賣電器、五金及廚具等家庭所需用品為主。整體來說,東門市場供應了都市居民的生活所需,這與北門或南門商圈不大相同。
在當時,東門市場可說是全台最現代化的市場,不但是台灣第一座鋼筋混泥土式的集合市場,也是全新竹第一座擁有手扶梯的市場。如此嶄新的市場,也帶動東門附近商圈的繁榮。
然而,重建不到五十年,當年很現代化的東門市場,與台灣其他老市場面臨了同樣的挑戰。2000年後,新型態購物方式的崛起,像超商、賣場,甚至網購都讓這些老市場無力招架。即使是位於新竹市黃金地段的東門市場,四十多年前的老建物格局早已無法滿足多數商家或消費者的需求。原本五百多個攤位,只剩下一些仍在堅持的老店面,二、三樓更是人去樓空。只有老客人還會來此,眷戀熟悉的消費模式。
近年,台灣各地舊市場改建或活化的議題有不少討論,新竹的市場活化指標便是東門市場。新竹市政府與在地大學合作,將東門市場三樓轉型為青年創業基地,除了提供給年輕人創業空間之外,也希望青年的創意和活力,能與老市場激盪出新火花。走了超過百年路程的東門市場,也許能再次擔綱領頭羊的角色,帶動週遭老街區產業的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