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親子公園

2023-08-19

見證竹塹史的河 護城河的開鑿與變化

環抱舊城區的新竹護城河,銘刻著竹塹近兩百年來的漫長歷史。從清領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城河在新竹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當下的時代背景有所不同,從防衛禦敵到與都市共生,彷彿是一條會流動的新竹史。

西元 1718(康熙 57)年前後,墾殖領袖王世傑獲准率領鄉民來到竹塹平原地區開墾,竹塹在此時才開始有較大規模的開發。初期,人們在竹塹城周遭遍植莿竹,以防禦海盜以及原住民的侵擾在淡水廳城移至竹塹後,官方才開始修築竹塹城牆,護城河也因此誕生。最初的城牆與護城河著重在「防衛抵禦」的功能;後來,築城的權力隨著淡水廳的經濟蓬勃發展,慢慢從中央轉向地方仕紳,城門與護城河也漸漸由防禦功能轉為城市富裕的象徵,仕紳們開始透過城門的樣式來展現淡水廳的經濟繁榮與地位,而東門城的建築形式在當時各城門中,正是屬於結構較為繁複的類型。

1895 年,日本佔領臺灣,城牆與護城河在戰情穩定後由陸軍轉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然而受到現代化觀念的影響,這些舊城牆成為阻礙交通與城市發展的存在,陸陸續續為了鋪路而拆除。當今護城河畔彎彎曲曲的勝利路,便是拆除城牆後所開闢的道路。日本政府 1905 年開始在新竹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將傳統市街改為棋盤式的現代化城市型態,東門城設置圓環廣場做為民眾休憩與官方展演的場所,護城河則被改造為衛生工程中的排水道,解決了舊市區的衛生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護城河延續日治時期的規劃,做為市區污水的排除幹線,接收來自各個店家與家庭排放的廢水,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東門大溝」。1952 年,當時的市政府將火車站附近至水利會前的護城河鋪上水泥,以減少蚊蠅。在這段時間,護城河和民眾的生活變得遙遠。

重建城市歷史 護城河的轉型與改造

1982 年新竹市改制後,東門城在 1985 年被公告為二級古蹟,與護城河開始一同進行許多大大小小的整修與改造計畫,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不一樣的光景。

護城河周遭是舊城區的心臟地帶,1988 年,新竹市政府推動「東大溝整建工程計畫」,除了整治水利系統,更縫合沿岸的各式商業與休憩功能,將東門大溝周圍路段分段規劃為購物街、廣場、池畔林蔭道、藝文走廊等等建設,揉合藝文與商業、休憩與活動等多元功能,並設置地下停車場。期待能改善環境景觀,帶動四周的商業活動,也希望透過恢復護城河的歷史意義,讓市民更親近並瞭解這條河。這是護城河首次不再以單純治水功能進行的整治政策,市府的文化治理也自此開始有了新氣象。

改變尚未止步,除了由上而下的規劃,也取經民眾意見。第一次「東門城廣場傳統空間美化與發展計畫」的公聽會在 1996 年舉辦,汲取許多熱心市民的意見,除了針對東門城廣場,也連結到護城河周邊的改造。後續匯集更多想法後,由邱文傑建築師規劃執行,著重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東門城與護城河的相連,希望營造出能真正讓市民能徜徉其中的場所。完工後,民眾能從「東門之心」牆上的詩詞認識新竹的發展歷史;貼有鏡面的地下連通道,成了青年朋友「尬舞」的最好去處;下沉式的廣場空間讓人們能夠仰望、親近國定古蹟迎曦門,也是搖滾音樂會「滾滾爆竹」固定辦理地點,透過規劃巧思,護城河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

2001 年,擅長融合自然環境與建築的郭中端建築師進行了新竹市護城河再造工程,引地下水進河道、栽種水生植物;2016 年,更增設圓形藝文舞台並整頓護城河接世界街段落處,持續升級新竹藍帶空間。新竹護城河在郭中端的巧思下也有了全新面貌,不管是空間規劃或是建材使用,都細緻地回應護城河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也拉近民眾與河川的距離,讓東門護城河親水公園不只親水,更是親人。

總壇教育組

版權所有 2023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